网站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动态 新闻中心 行业信息 法规标准 专家委员会 产业园区
您现在位置: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 >> 质量安全 >> 浏览文章

中国贝类食品安全终获国际认可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中国食品报网   2016/4/15 14:28:30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据国家质监总局消息,欧盟于34日正式解除对中国扇贝产品禁令,被拒19年之久的中国部分双壳贝类产品获准重返欧盟市场。

19年前,欧盟委员会以发现在中国山东某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为由,全面禁止中国水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后来虽然陆续恢复了中国绝大多数野生鱼类产品,但是贝类产品仍在禁止之列。

一直以来,欧盟是全球最大的扇贝产品消费市场之一,也是中国扇贝类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例如作为中国扇贝养殖的龙头企业,大连的獐子岛集团,有时一次性就向法国发货一两千吨。欧盟的“封杀令”,几乎等于关闭了中国扇贝类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

业内专家表示,此番欧盟市场对中国敞开大门,不仅是对中国海洋养殖企业管理水平和品质标准的肯定,强力刺激相关产品出口,也将提振国际市场对中国食品安全水平的信心,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议价能力。

回顾我国双壳贝类产品的复关之路,是一场中国速度与国际标准的战略角逐,用时19年终才尘埃落定。

19977月,欧盟委员会以发现在中国从山东出口到欧盟的冷冻熟贻贝肉中发现副溶血性弧菌为由,对中国水产品予以全面“封杀”。此时中国扇贝年产量已达9165万吨,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该禁令导致中国扇贝的销售形势急转直下。根据相关统计,自1997年遭“封杀”以来,中国海洋养殖企业仅该品种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双壳贝类复关之所以艰难,原因在于世界上主要水产品进口国都是发达国家,在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等方面拥有成熟、完善和详细的标准。尤其是欧盟,以其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管理优势形成的技术性关卡,成为中国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最难以应对的非关税壁垒。

在技术方面,中国虽是贝类出产大国,但由于贝类生长环境的特殊性,以及贝类的富集作用,使得贝类更容易在体内聚集有毒有害物质。据业内专家估算,中国在水产品安全创新领域的技术较欧盟至少落后10年,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仅为一成。而在具体法规上,欧盟对贝类产品方方面面的要求非常复杂,如包装和标签、条形码、可追溯性等,只要有一个不达标便被裁定不合格。

2007年,在农业部的主持下,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和海洋渔业部门联合企业代表大连獐子岛集团,发起了贝类产品恢复对欧盟出口的申请工作。长达十年的扇贝复关历程正式启动。

“中国企业太需要欧盟这片市场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国范表示:“出口欧盟市场,对中国水产养殖产业意义深远。不简单是钱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平衡国内市场波动、带动产业升级换代,提升产品品质、锻造企业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到中国关于双壳贝类的复关申请后,欧盟FVO审核组先后两次来中国对扇贝出口欧盟进行全面审核。在多方准备工作下,最终,接受审核的部门和企业在海洋食品安全管理与控制方面、监控措施以及在残留物监测方面所作的各种努力,得到了欧盟专家的认可,叩关终获成功。

“十年的持续努力终于修成正果,这是水产养殖业的一标志性事件。对于扇贝产品来说,欧盟标准比其他市场更加严苛,攻克这最后一块堡垒,意味着中国产品的质量、中国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中国的海洋环境等综合要素得到全球最严苛市场的认可和肯定,也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出口与国际化获得新的飞跃。”张国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