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动态 新闻中心 行业信息 法规标准 专家委员会 产业园区
您现在位置: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 >> 行业信息 >> 浏览文章

中国大豆高值化利用获重要进展 ——“第七届国际大豆加工利用会议”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来源:本站原创   2017/9/15 8:33:54点击数(0)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2016年8月8日至10日,由东北农业大学和国际大豆加工利用会议委员会主办,国家大豆工程技术中心承办的“第七届国际大豆加工利用会议”在哈尔滨召开。作为四年召开一次的世界大豆加工研究领域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本届会议有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专家学者参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教授、科技部农村司胡京华副巡视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孟素荷理事长及农业部、国内外高校的50余位权威科学家做了报告,并围绕大豆与人类健康、大豆加工原料、大豆新产品开发与应用等7个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开幕式上为表彰孙寰教授及Kauffman教授对“国际大豆加工利用会议”的创建及召开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和韩天富教授代表第七届国际大豆加工利用会议组委会向其颁发创始人奖章;同时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秘书长Jeff教授宣布AOCS中国分会成立,江连洲教授任中国分会主席。本次会议除各位高校的研究人员,国内知名大豆加工企业对本次大会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其中包括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北大荒绿色健康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亚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罗盖特公司,山东禹王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吉林福瑞得食品有限公司,谷神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富马科食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省高唐蓝山集团总公司,迈安德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嘉惠万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并在大会上展示公司的最新大豆研发产品及设备。

国际大豆加工利用会议是国际大豆科学交流的盛会,分别于1990年在中国、1996年在曼谷、2000年在日本、2004年在巴西、2008年在印度、2011年在美国共召开6届,大会致力于推动现代大豆的应用与发展,构建与世界各国企业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推动大豆原料、大豆化学、大豆机械、大豆副产物利用与大豆文化的深入发展,实现大豆市场与贸易的最大化。

大豆精深化加工程度、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及主要产品的生产集中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农产品,终端产品种类丰富、精深加工比例高于40%。大豆加工主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沿着以下几个方向延伸产业链条:一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按照世界大豆加工业发展趋势进行精深加工、多层次利用增殖 ,从粗加工、初加工转向精加工、深加工, 产品由中间产品走向终端产品; 二是开发大豆蛋白新产品和新领域。在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蛋白和组织蛋白的基础上, 开发生产活性蛋白粉、大豆肽粉和胶质蛋白等产品; 三是油脂精深加工, 除生产色拉油、人造奶油、起酥油外, 还可以发展代可可脂、改性油脂、脂肪酸及润滑油、燃油添加剂等; 四是综合利用大豆资源。按照大豆的子叶、皮、胚部分进行精深加工和开发利用。大豆种皮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又是一次性餐具再用做牛饲料的良好材料,还是优质活水净化剂。胚芽中含有丰富的维生E、不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及微量元素。豆渣中含有一定的蛋白、植物纤维素等,都是可以综合利用和开发的原料。目前,世界上对大豆食品研究开发和生产比较先进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美国在制订政策鼓励大豆生产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大豆蛋白生产,如脱脂大豆粉、浓缩大豆蛋白、分离大豆蛋白和组织状大豆蛋白等。美国的大豆制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仅添加大豆蛋白的食品就达2500种。在美国50个州中已有40个州将大豆分离蛋白加入中小学生的营养餐中。美国FDA已通过相关法规,允许含有大豆蛋白的食品在标签上注明其具有保健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初,大豆食品在美国每年以10%~15蹦的速度增长,成为美国食品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大豆的发展有赖于大豆加工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对大豆的加工利用,大豆制品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加工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以大豆为原料加工制作或精炼提取的大豆制品已达1.2万种,其中包括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式传统豆制品和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的新兴豆制品,如大豆纤维食品、大豆磷脂食品、大豆异黄酮产品、大豆肽和水解蛋白质产品、大豆仿肉制品等。美国仅在16种食品中,每年就添加大豆蛋白140万吨。尽管以豆腐为代表的中国式传统豆制品的生产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我国豆制品生产技术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近几年,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豆制品自动、半自动生产流水线已达1000余条。我国的大豆制品还是以传统食品为主,90年代,世界大豆分离蛋白年产量达到70万吨,美国占了30多万吨,我国目前还不足3万吨。我国大豆加工食品无论品种、数量还是质量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行各业的不断努力下,近年来我国的大豆加工行业仍在不断发展壮大。全国形成了以东北、环渤海、华东、华南等区域为主的大豆加工区。行业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整合,大豆加工技术和生产装备也获得了很大提高。目前,国内主要规模化油脂加工企业大豆生产规模、加工技术和生产装备普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9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在京共同组织召开了《食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专家论证会,为“十三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对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大豆加工业存在蛋白功能单一、高污染、油脂精炼过度、精深加工产品少、质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关键技术一度被美国ADM、SOY-CENTRER、法国杜邦等国外公司所垄断等一系列问题,由江连洲教授牵头的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大豆精深加工团队一直致力于生物法同步制取植物油脂与蛋白质技术的产业化的研究。自1996年开始,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家单位通力合作,历时20年,通过“九五”至“十二五”国家、省部级21个课题的支持,系统开展了大豆酶法制油、大豆蛋白生物改性、醇法连续浸提浓缩蛋白、功能肽生物制备、乳清废水动态膜超滤、油脂酶法精炼及功能因子开发等研究与应用,开发了复式萃取器、真空破壁、固定化酶膜反应器、可拆卸型油脂连续脱胶膜反应器、高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生产用可调式结晶器、非膨化高湿挤压仿肉制品专用挤压膨化机及真空挤压膨化设备,自主设计研发了国内首创卧式脱溶酒精过热蒸汽脱溶机,突破了大豆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提质增效和技术创新,为我国大豆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显著提升了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团队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新技术装备已在全国18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建立生产线45条,包括山东谷神集团、广州合诚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哈高科大豆食品公司、黑龙江双河松嫩大豆生物公司等,累计创经济效益64亿元,其中9家企业近三年新增利税7.1亿元,创汇2.1亿美元,节支4600万元。团队集成采用现代生物加工技术,针对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大豆高值化应用,生产高附加值大豆产品,摆脱粗加工,实现大豆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延伸。通过这种产业链上的综合技术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大豆产业市场适应力不强、竞争力弱的落后现状。并针对目前大豆产品市场上高端大豆产品种类少、功能营养性差及副产物利用程度低等问题,采用绿色高新技术研发高端产品,提高加工水平,增强我省大豆产品的竞争力,带动我省食品产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黑龙江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其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仍处于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的起步阶段。因此,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破解黑龙江地区“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由于国外与中国农机化发展的运行体制不同,因而,像我国这样围绕着政府支持、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等的研究并不多。目前,发达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低投入农业模式、农业机械化优化问题和相应生产方式的研究上,而发展中国家研究重点则是农业机械化政策。随着由我国自主研发并生产的复式萃取器、真空破壁、固定化酶膜反应器、双螺杆冷轧机、全自动无菌豆浆灌装机、自动豆腐切割机、自动连续煮浆装置等设备成功投入市场,中国大豆食品完成了从手工、半自动化操作向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的转变,在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上拉近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距离,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大豆加工行业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从大豆食品机械设备方面考虑,目前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共性设备与个性设备的衔接配套;二是豆制品生产工艺与设备的结合尚不够完美;三是豆制品机械制造厂对于食品检测技术尤其是传感技术的应用关注较少;四是设备的布局不够合理;五是豆制品加工设备的零部件机加工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今后大豆食品加工机械设备研发的方向,一旦取得突破,我国大豆产业将会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我国许多学者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研究,这些理论探讨和实践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黑龙江省是世界非转基因大豆的故乡,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40%以上,商品率占80%以上,是全国大豆的供应基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使富含高蛋白的非转基因大豆成为产业优势,倡导绿色、健康的大豆产品成为必然。未来几年之内我们只要做到加强对自身大豆质量的提升、维持优质大豆的种植面积,加上科研人员的研究和努力,非转基因大豆主产区做大、做强,使得市场形成对非转基因大豆的刚性需求,只有在替代率下降的前提下,才会对大豆价格有一定的支撑,从而使得在行情趋弱的大环境下,厚积薄发,为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做准备。